西游记是四大名著之一,之所以能够入选四大名著,绝不是因为单纯的神怪内容,也不仅仅因为出众的文笔,最为重要的是书中所蕴含的哲理,很多的哲理对人生都有指导意义。 人生如攀岩,要谦虚谨慎,对自己的实力要有清醒的认知,要与自己团队的人保持良好关系,要有耐心,攀岩时不可操之过急。 看过一位著名攀岩运动员的壮举,一千多米的悬崖,陡峭险峻,这位攀岩运动员没有任何防护,只带着镁粉,然后便从容地一路向上。只用一天的时间,便有惊无险地爬到了顶峰。悬崖下的摄影师多次捂住眼睛不敢看,险到了极处。 这种顶级的攀岩运动员,基本功练到了极致。除了基本功之外,在很多其他方面也做到了极致,比如极致的谦虚谨慎,比如极致的耐性,这些内容在西游记中都有体现。 一.要对自己的实力有清醒认识,不可自傲, 以孙悟空为例,孙悟空的确有大本事,他出身不凡,是天生地养的奇物,一出生就赢在了起跑线上,别人学道数十年、上百年都难有成就,他学习三年就有了一身神通。后来更是凭借一身通天彻地的神通赢得齐天大圣的称号。 然而齐天大圣孙悟空真的无敌吗?非也。 如此厉害的孙悟空,跳不出如来佛的掌心。事实上按照书中所写,所谓的大闹天宫,也不过是在天宫外的打闹,并没有造成多大损伤。后来孙悟空护送唐僧取经,直白地说,其实是沦为佛家道家博弈布局的棋子。他明知是棋子,却不得不为,只因对方势强不由人。 这位攀岩大师对自己的实力有清醒认识,不自傲,不冲动。在正式挑战之前,他做了针对性的训练,对悬崖上各个着力点都做到了心中有数。一切准备就绪后才正式挑战,这份谨慎保证了他的成功。 二.要与团队的人打好交道,这位攀岩大师有自己的团队,良好的团队氛围可以使训练的效果最大化。 西游记中的唐僧是反面教材,他曾一度对孙悟空很严苛,认为孙悟空野性难驯。为了惩罚他,念过很多次紧箍咒,赶走他多次。打死了几个贼人被赶,打死了白骨精之后再被赶,其结果是,唐僧险些被妖怪吃掉。 后来在观音菩萨的劝说之下,孙悟空才同意继续西行。师徒两人还上演过父慈子孝、执手相看泪眼的桥段,非常感人。 然而孙悟空真的原谅了唐僧吗?未必。 孙悟空保唐僧取经,就有机会成佛,这是其一。唐僧救过孙悟空的性命,孙悟空知恩图报,这是其二。在报恩的同时,也得到了正果,可谓一举两得,若没有观音菩萨金身正果的许诺,依孙悟空的猴儿脾气,未必就那么好说话。 三.做任何事都需要保持耐心。取经是一段漫长的过程,攀岩同样是漫长的过程,都要一步步来。 西天取经一共走了十三年,一共十万八千里的路程,这段路程原本只是孙悟空一个筋斗的距离,但真正珍贵的好东西从来都不可能轻易获得,孙悟空一个筋斗翻过去,什么都拿不到。 所谓好事多磨,取真经要一步步走,攀岩要一步步走。每一个着力点的选择,每一次力度的掌控,每一次身体的调整,都很关键。保持耐心,坚持不懈,才能顺利登顶,无限风光在险峰。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cyouhuo.com/qsdy/15322.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