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人就有情绪,尤其是对于项目经理来说,每天跟各路相关方沟通、联系,面对不同的人,不同的事儿,如何保持情绪稳定,及时调整自己完成事儿,是一个很大的考验。今天分享的文章给大家提出了可以亲身实践的方法。对我们调整情绪非常有帮助。——环环 *以下正文*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 而身在江湖,就不可避免地会与他人发生冲突,争执和误解。 有时候,是跟家人之间的互不理解,心生不满; 有时候,是跟同事之间的工作分歧,暗生间隙; 有时候,是跟陌生人之间的过节冲突,耗费心神。 面对同样的烂人烂事,有的人深陷情绪的漩涡,抱怨,愤怒,悲伤……不能自拨;而有的人则淡然处之,云淡风轻,总是能够保持情绪稳定。 而那些能够保持情绪稳定的人,往往都是生活里的明白人—— 他们不会被突发的情绪所控制,相反,他们会尽力去解决该解决的问题,做好该做好的事情,至于情绪,从来都是在不动声色中被消化于无形。 一句话,即使内心再波涛汹涌,但外表却依然能不动声色。 一、情绪化的人,输在哪里? 几年前,我受邀参加一个组织做分享,那是我第一次面向大众做演讲,非常想要做好。所以,为了准备得更充分一些,我提前了一周去写PPT。 可是,计划很美好,现实却很残酷——我一直拖延到分享的前一天才手忙脚乱地把资料准备好,整个人焦虑得不行。 回头来看那时候的自己,其实在这个过程中,有很多情绪交织在一起: 第一层:对抗的情绪 我感觉面对大众演讲这个事太难了,就像一座高山一样,我不想爬 第二层:自卑的情绪 我觉得自己是性格内向的人,很难把侃侃而谈的形象和自己联系起来 第三层:恐惧和害怕 我害怕自己做不好,害怕自己表现太差被人嘲笑 第四层:羞愧的情绪 进一步质疑自己,为什么你做不好?为什么本来可以早点准备,结果还是拖延到最后一天? 在种种情绪的牵绊下,我浑身使不上劲,什么都做不了。 在这种情绪化的过程中,我们经常会选择采取以下三种方式来处理情绪。 发泄 我很不安,很焦虑,所以我想要搞破坏,摔东西,或者文明一点,疯狂购物,胡吃海喝,还可能给家人脸色,伤害最亲近的人。 压抑 因为不愿伤害别人,或者担心宣泄的后果,所以就压抑自己的情绪,即使内心已经波涛汹涌,巨浪滔天,也强忍着内心的煎熬。 转移 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去做一些其他事情来忘却恐惧痛苦愤怒的情绪,假装什么都没有发生,或者疯狂刷剧,疯狂工作。总之就是要让自己被其他事情填满,不留给情绪发作的空间。 可是,这些方式真的有用吗? 说实话,并没有什么用。 宣泄情绪会对他人造成伤害,长期压抑情绪会造成严重的心理问题,甚至抑郁,转移情绪虽然可以让你暂时忘却烦恼,但情绪却依然会在你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悄然爆发。 情绪的力量非常惊人,正确的情绪会推动我们做很多了不起的事情,而负面情绪则会阻碍我们做想做的事,成为想成为的人。 一个情绪化的人,他不仅仅没有办法专注于做好眼下的事情,而且还难以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 相反,那些真正能够保持情绪稳定的人,赢在他们可以气定神闲,从情绪中抽离出来,从而让自己的思维和心智处于一种良好的状态。 《大学》有云—— “知止而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 这段话是说,当你遇到一个事情,尤其是遇到那种突如其来的事情,这时不要匆忙去应对,而是要让自己内心的杂念和情绪停下来。 如果你无法让自己情绪稳定下来,那么你在处理事情的时候往往会陷入一种匆忙焦躁的状态,这样子只会漏洞百出。 大学里所说的,就是一种「每临大事有静气」的情绪稳态—— 你先学会「止」,然后才能入「定」,让自己在淡定的状态之上进入到「静思安宁」的状态。 只有达到心绪的宁静状态,你的思维和心智才会不被情绪所左右,才能摆脱那种不假思索,低质量的思维状态。 而当你思维质量足够高的时候,你处理起问题来才能得心应手,才能最终有所「得」。 情绪化的人,阴晴不定,往往被内心的波涛汹涌所湮没,而保持情绪稳定的人,即使内心巨浪滔天,也依然能稳住自己,淡然处之。 二、情绪,到底来自哪里? 情绪,是与生俱来的。 当你还是婴儿的时候,就已经会跟随情绪展现不一样的行为,害怕了会哭,开心了会笑。 事实上,人类在进化过程中,大脑的发展经历这样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爬虫脑 这一层的大脑在爬行动物时代就已经发展好了,主要作用是维持人体的基本生存功能,包括控制生命的功能和身体的生长过程,还有器官的新陈代谢,比如呼吸,血液循环等等,同时它也会让我们能够对周围环境的刺激做出各种本能反应 第二阶段:情绪脑 这一层大脑在哺乳动物时代就发展出来了,主要作用是表达情感,形成记忆。它可以和爬虫脑相连接,产生各种情绪和生理反应,让我们可以根据外界的反馈获得不同的感受。 第三阶段:理性脑 这一层大脑就是我们学术上提到的大脑新皮层,它能够能够通过客观分析和推理来识别当前真实的状况,以便进行更复杂的运作。 这样的发展过让人类具有两种心理模式: 情感模式 这是一种先天本能的反应,可以感知痛苦快乐,可以情绪激情澎湃,也可以消沉低迷。 理智模式 另一种是后天的反思能力,可以分析事情原委,使得思维清晰深邃,采取的行动更具逻辑。 有一个形象的比喻:象和骑象人。 人类的「情感模式」是自由随性的大象,而「理智模式」则是克己复礼的骑象人。 大象渴望及时行乐,好逸恶劳,阴晴不定,总是愿意为了眼前利益而放弃长远好处,就像你明知道自己胖,还是抵制不住美食的诱惑;而骑象人则希望大象能够超越当下,深谋远虑,未雨绸缪,能够为了实现目标而克制欲望,保持稳态。 可是,「情感模式」来自于经过上千上万年进化的爬虫脑和情绪脑,它力量比起很晚才发展出来的「理性模式」强大了太多。 当你情绪泛滥的时候,甭管你有多高的认知,多理性的思考,往往都毫无还手之力,你会很快被情绪所控制,变得暴躁冲动,恐惧害怕,什么都做不好。 就像现在很多旅游景点都会有玻璃栈道,就是那种在山巅处的栈道,用很宽的玻璃做的,人站在上面往下看,可以直接看到万丈深渊,有种悬空的感觉。 其实,从理性角度看,我们都知道自己是安全的,这种玻璃栈道的支撑力比一般的钢板还强,用锤子都砸不碎,但是,我们本能的恐惧情绪却往往会让很多人望而生畏,迈不开步子,明明知道很安全,但却还是被情绪所控制。 所以,自由随性的大象如果不受控制,我们就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凭借直觉本能横冲直撞,忽高忽低,由其摆布。 引发我们的情绪的东西有很多,但是究其根源,主要有两个: 1.信念冲突 过去我的文章里讲过心理学中著名的「ABC模型」。 A是当前发生的事件,B是我们对该事情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C则是事情引发的情绪和行为结果。 激发事件A只是结果C的的间接原因,而真正的原因其实是信念B。 就像迎面走来一个同事,你跟他打招呼,结果他没有理你。如果你抱持一种“他这个人这么拽”的信念,那你的内心将升起愤怒的情绪,然后你做的决定可能就是永远都不理他;而如果你抱持一种“他是有什么心事”的信念,你反而会愿意主动过去关心他,跟他聊聊。 我们常常以为是事件引发了情绪,其实是我们内心的信念引发了情绪,情绪只是信念的外显。 2.能力不足 当你的能力能轻松解决眼前问题的时候,你会感觉很顺利,而且内心洋溢出自信的情绪;如果你无法解决当前问题的时候,你可能就会感到恐惧,烦躁和焦虑的情绪。 就像我准备演讲分享的例子,一旦觉得自己无法胜任工作,就会不自觉地生出很多情绪。 我们之所以有情绪,一方面是它是进化而来,另一方面,它也是因为我们对一件事情有了成见,起了分别心:符合我们成见的就是好的,不符合的就是坏的。 而事实上,你的信念无法理解这个真实的世界,才是问题;你的能力无法处理眼前的问题,才是原因。 三、保持情绪稳定,我们该怎么做? 每个人都有情绪,情绪有积极的和消极的,有你喜欢的,和不喜欢的。 情绪其实是送信人,每一种情绪都携带着重要的信息来与我们沟通。 如果你满怀诚意地收下这个信息,理解并应对好它们,它们就会默默离开,否则,它们只会一次次地不请自来,就像一个快递,如果你一直拒收,它就会反复地被投递。 越大的情绪,包含着越重要的信息,如果你不去理睬,视而不见,它就会反复地通过各种生活情景呈现给你。 我们该怎么做呢? 1.自我觉察 应对情绪的第一步是自我觉察,这是一种「内观」的功夫。 这一步至关重要,只要你做到了,就已经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赢了一半。 要觉察到情绪,就需要锻炼我们的内观的能力——能够察觉到自己内在细微感受变化的能力。 就比如,你看到别人在一件事情上做得很好,你可能会有一些心理上的变化,要么你很欣赏他,打从心底觉得他很棒,内心感受到的是羡慕,喜悦的情绪,要么你是一个好妒的人,见不得别人的好,从而就容易产生嫉妒的情绪,内心很不自在。 这时候,如果你有足够的自我觉察,你就能够及时地感知到自己有怎样的情绪,进而为应对情绪做好准备。 那如何让我们锻炼内观的功夫,拥有敏锐的觉察力呢? 在我看来,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冥想。 第一步,找一个安静的环境,给自己设定一个时间段,比如在手机上定时5分钟; 第二步,盘腿坐在地上或者床上,任何你可以坐稳的地方都可以; 第三步,挺直腰背,闭眼,缓慢均匀地呼吸; 第四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呼吸上。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很容易走神,这非常正常,因为我们大部分时候都很难长时间的专注,所以当你发现自己走神了,你就重新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呼吸上就好了。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提倡的冥想并不具有宗教色彩,我们追求的不是所谓的顿悟或者修行,而是让我们的内在更具有敏锐的觉察力和专注力,从而让我们更好地把控当下的生活。 当你能够做到自我觉察,你就会跳脱出直觉本能,抽离出来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来审视当下的事件和情绪,这时候你大脑里的骑象人可以积极引导大象,进而让你做出超越于本能的自我选择,获得掌控人生的内在力量。 2.乐观积极的处理方式 觉察到了情绪之后,你要做的,不是控制它,压抑它,而是试着和它共处。 因为任何一种情绪被忽视被压抑,都将以更惨烈的方式回到你面前。 根据之前谈及的「ABC模型」,情绪来自于我们的信念系统是如何解释外在世界的。 情绪无法保持稳定的人,往往会陷进“负面ABC”的恶性循环,在情绪的跌但起伏中一事无成。 积极心理学之父,美国心理学家马丁·塞利格曼在他的书籍《活出最乐观的自己》里,提到了一个处理情绪的「ABCDE训练法」: A:Adversity发生了不好的事情 B:Belief第一反应冒出的想法 C:Consequence想法会引发的情绪和后果 D:Disputation(反驳)反驳以上消极的想法 E:Energization(激发)激发积极理性的行动 这个方法的关键,是当你通过「ABC模型」分析了发生的事情,了解了自己的信念想法以及可能造成的后果之后,你愿意借由「D反驳」和「E激发」,来中断“负面的ABC”。 而在这个过程中,你会有意识地去检查自己的想法信念是否符合事实。 比如,在文章开头我准备演讲分享的例子,因为我认为自己做不到,所以内心各种情绪交织在一起。 采用「ABCDE训练法」,我就需要在内心发起一场自己和自己的辩论,规则就是,你要尽力去反驳那些负面的想法和信念。 找证据 演讲这件事情很难,那我周围有没有其他人做到过?我曾有过在众人面前说话的成功经验吗? 找更多可能性 我设计方面不错,这在演示中应该是加分项;来听分享的人都是积极成长的人,应该都会比较友善吧。 暗示 即使人很多,那我也要相信自己可以不掉链子,我一直都是很棒的。 最坏结果 如果真的讲得很差,那也没什么大不了,至少我尝试过,就当是一次人生的体验呗。 「反驳」的作用不是权衡利弊,而是让自己摆脱质疑,自卑的情绪旋涡,进入「激发」状态,产生更积极乐观的行动。 一旦察觉到自己有了负面情绪,陷入了消极的想法,你就可以立刻列出ABC,然后从不同的角度去反驳,直到能够激发自己产生积极的行动为止。 当你错误的信念开始动摇,当你的想法开始改变,你的情绪反应也将变得更加积极合理,而情绪本身,则会在你察觉,接纳了它之后,渐渐消解。 如此,你才不会在低层次的情绪里起伏不定,进阶为一个情绪稳定的明白人。 最后的话 去年看了一部纪录片——《徒手攀岩》。 纪录片的主角Alex是一个极限运动者,而徒手攀岩这项运动,除了强大的体能之外,还需要拥有极其稳定的情绪状态。 面对恐惧,Alex说—— “身体状态重要,但对攀登者来说,精神状态也很重要,最大的挑战是如何控制你的大脑,因为你不是要控制你的恐惧,而是要走出恐惧。有些人说要抑制你的恐惧,我不这么认为,我通过一遍又一遍地练习动作,来扩大自己的舒适区。我一遍又一遍地经历恐惧,直到不再恐惧。” 任何情绪,我们需要做的都不是克服它,因为克服就意味着需要对抗。 而我们不需要与自己的情绪对抗,而是要去觉察它,接纳它,并最终将情绪转化为有利于自己的选择。 被情绪支配,是浪费时间的行为,而珍惜自己,就要懂得保持情绪稳定,与情绪和谐共处。 生活里的明白人,往往都愿意心平气和地去拆开情绪投递出来的丑陋包裹,然后,发现其中暗藏的礼物。 而外界所谓的问题,最终的解决之道都是在自己身上下功夫。 你把自己修好了,你的世界就会焕然一新,因为你看它的眼光,已经不一样了。 近期热文 从郭麒麟的《赘婿》,看驻场PM生存之道 你永远都拼不过这样的项目经理,永远! -THEEND- 作者:雨令。来源:自言稚语(ID:selfgrowthing),探索人生哲学,追求自我成长。已授权转载。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cyouhuo.com/jsyl/12513.htm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