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说我疯了的时候,我根本不在乎

发布时间:2021-7-1 19:27:48   点击数:

1.

在这世界上,绝对的专注是成功的前提。

心理学中有个词,叫做aflowstate,也就是“心流”。指的是一种将个人精力完全投注在某种活动上的感觉。

体验过心流的人,都会产生类似的感受。似乎时间过得特别快,事情做起来顺手到不需要思考,专注投入事物之中,甚至感受不到饥饿、手机震动或者任何外界刺激,而在事情完成后,会有一种极高的满足感,产生无比的精神愉悦。

这让我想起著名作家,传奇女性IsakDineson的“生蚝配香槟”的食谱。据说这位女作家工作起来便废寝忘食,在她晚年的时候,已经不想因为食物的选择浪费时间,干脆只吃香槟配生蚝。雕塑家LouiseNevelson对此深表赞同,她回述自己的创作过程,可以三天不吃不喝不睡,完全忘记时间的概念。CocoChanel同样,在做衣服的时候,全程站着,在一个真人模特身上做剪裁和设计,嘴里叼一根烟,一站就是八九个小时,甚至更长。

你有过相同的体会吗?

事实上,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上对某些事物的着迷。也许是小时候玩的乐高,也许是某一些奇怪的收藏,也许是某样有创造性的活动。

而令我感兴趣的是,那些我们为之着迷的事物,是否跟随我们一起成长,日渐深入,成为了我们一生的追求。抑或是,因为种种外来的原因,逐渐消失殆尽?到后来,甚至我们都忘了,自己的热情到底是什么,什么会使我们真正快乐?

我想到中学语文课本上曾经有过一篇茅盾先生写的《论“入迷”》,文章很短,少年时期看,看得懵懂。成年以后再琢磨,总觉得特别有意思。

比如说开头:

吉诃德先生看武侠小说把一份家产几乎看光,还嫌不够,还要出去行侠,终于把一条老命也赔上。

再比如说,谈“入迷”的智慧:

最重要的,入迷之人,往往不是在追求某个结果。

现在常听得人说:“多读杰作,学取技巧。”这话是不错的,但假使像香菱似的一面读杰作,一面心里想:“我读完了这些,我就是文学家了。”那他还是白读。他读杰作的时候,应当毫无杂念,应该只是走进书去,笑时就笑,哭时就哭──他应该“入迷”!

所谓技巧的学得这一步,是在他几次“入迷”以后自然而然的结果。他把杰作咀嚼消化,成为他自己的力量了。倘使他读杰作的时候心里总惦记着“快学技巧呀!”他在杰作的字里行间时时都发生“这是不是技巧”的问号,那他决学不到什么技巧。要是他自以为“学到”了一点什么,那也不是真正的学到,而是生吞活剥地模仿,甚至是剽窃!

文章的大意看似浅显易懂,聊的是文学中“入迷”的重要性。但跨越十几年读下来,愈发觉得,虽然谈得是文学,却能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入迷”这种执念,也许是门玄学。

2.

不带目的“入迷”的人生是什么样子呢?

薇薇安·迈尔的双面生活,通过那部奥斯卡提名的纪录片《寻找薇薇安·迈尔》走进公众视野。

薇薇安年生人,自此以后辗转纽约和芝加哥,做了四十几年保姆。她一生从未结婚,也没有子嗣,甚至没什么朋友。与她有接触的人,多是她的雇主。大家回忆起薇薇安,只觉得她古怪神秘,脖子上永远挂着一台相机,独来独往,没人知道她保姆身份之外,还是一个摄影师。

薇薇安·迈尔活着的时候就是这样默默无闻,而死后不久,却以一种奇特的方式,被公之于众。

历史学家约翰·马鲁夫在拍卖会上无意发现了她的大量底片,并开始整理和寻找作品背后的作者是谁。于是这些照片重见光明,我们才发现薇薇安一生拍摄了十万张照片,而这些照片极具艺术价值,40年来扫街的过程中,她记录下了美国一个重要的时代。

那些芝加哥大街上的黑人女仆、纽约商店门廊上卑躬屈膝的乞丐,都被生动地,留在了薇薇安的底片之中。

纪录片中,导演花了大量篇幅讨论一个核心问题,薇薇安摄影的动机到底是什么?她为什么把这些胶片深深地锁在阁楼里?为什么她不去发表这些照片,她在担心什么,她的心理活动到底是什么?她难道不想成为一个被世人瞩目的艺术家吗?

其实我想,茅盾先生的文章,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回答了这个问题。我们都会对某些事情,在某些时间段里,产生“入迷”。可是如果把这种“入迷”放在一辈子这个漫长的时间长河中,入迷本身能带来的快乐,比如说心流,其实已经大于它的结果。

薇薇安的时代,社会阶级分明,若没有资源或社交手段,是无法打入美国的艺术圈的。她也曾投递过自己的照片,但石沉大海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从此以后,只专心创作,不想让这些照片被发现。

薇薇安成箱的胶卷,大概有十万张底片

如今成功学早已深入人心,一个有着执念和才华的摄影师,会让人直接联想到更高的成功的可能性。但也许对于很多执迷者来说,快乐并不来自于名利,快乐是很自我很纯粹的东西。

3.

不惜生命的“入迷”是什么样子呢?

今年获奖的奥斯卡纪录片《徒手攀岩》是另外一个例子。这部在攀岩届饱受争议的纪录片,讲述的是户外运动家亚历克斯·霍诺尔德年6月徒手攀爬高达英尺的酋长岩的惊险过程。

所谓徒手攀爬,就是不带任何绳索和安全装备,只身一人的攀爬。

这样疯狂的运动,只要一个不小心,直接的结果,便是死亡。

影片的前半部生动地刻画了亚历克斯的人格,这个85后的加州大男孩,非常安静,有点古怪。他的家庭传统而压抑,亚历克斯从小发现了攀岩,便发觉这是一样带给感情释放的运动。从此,他开始痴迷攀岩。

19岁那年他的父亲去世,他从伯克利大学退学,偷了家里的卡车,从此就住在了车里。每天除了严格的饮食,就是不间断的攀岩训练。他没有正常的生活,他的生活,就是攀岩。

在纪录片里,很多时候,亚历克斯看上去像个没有情绪的人,他说话直白,完全不世故,甚至让人怀疑他的情商。

影片中有很多特写,亚历克斯大大的眼睛,像小鹿班比一样纯洁,我相信一个人的眼神是不会骗人的,就像他的眼睛里,写满了纯粹。这里的纯粹,与人无关,与环境无关,只关乎他自己,和眼前的山峰。

也许“心流”的体验,在这部纪录片中有了一个完美的展示。亚历克斯几度谈起徒手攀爬带给他的感受,那是一种心无旁骛的状态,精神高度集中,大脑里只有眼前的这一件事。而当影片的最后,亚历克斯完成了这项几乎不可能的挑战,站在山顶的那一刻,他停不下来地笑着说:IfeellikeIneversmilesomuchbefore。

那一刻,我不得不承认,我真的非常羡慕他,因为站在山顶的他,从内到外的成功了。

4.

和每一个普通人一样,我曾经也无数次地问自己,带给我心流体验的事物到底是什么?

我还记得刚建立微博的时候,在自我介绍里,我写了这么一句话:拍片和写作是对我来说,人生最重要的两件事。

如今去看这句话,我还能闻到一丝稚嫩的骄傲,而多年后,我又能感受到一丝难以形容的羞愧。

究竟在羞愧什么呢?是羞愧当年那些拿不出手的小短片、小文章,还是羞愧去承认自己的这种执念?

薇薇安当初可否也有这种感受?执念也许并不代表擅长,我们躲在自己的空间去创造、去享受的事情,也许在别人眼里,渺小如红豆,根本不被认可。

我也在想,如果亚历克斯没有登顶成功,这一切又被制片组记录了下来,他的执念的最终呈现方式是死亡,那么我们看待这件事情的角度,是否会出现改变?

当“执念”和成功学被划上了关系,纯粹的快乐,是否就不纯粹了?

这也许是为什么,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定义什么是快乐。当年拼出的乐高,也并没有得到爸爸妈妈的赞赏;我们收藏的那么多邮票,在搬家的时候就莫名其妙被丢掉了;当时着迷美术,被妈妈送去上素描课以后,乐趣却一下就被严厉的老师浇灭了。

我们每一次都是因为别人,便假装不再执着、不再入迷。

但也许心流的美好体验,也就此消失了。

5.

我有很多很多在别人看来并没有什么了不起的古怪执念,例如,每一次旅行都要带一本书出发;婚礼一定要简单小巧又温馨;人生要染一次粉色头发……

而年,我学会的最重要的一节课,是“轻视”自己。我发现这样,我更容易和自己这些渺小而顽固的执念共存。

把自己放在更低的位置,所以我可以不断打磨一支片子,一直去进步。把自己放在更低的位置,我可以平和地看待非议,哪怕是他人对自己才华的质疑。把自己放在更低的位置,便不会过于在乎别人的想法,我便可以放肆去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坚持我那些别人眼里古怪的执念,释放更深层的自由。

去年冬天,我终于把“趁年轻染一次粉色浅发”的心愿给了了。尽管无数人劝我,漂染很伤发,但我还是“固执己见”地去了。头发剪短,漂了两遍,染成了浅粉色,得意地出了门。

但没过两天,因为发质细软,漂剂停留过长,我的头发全被毁了。第一次洗漂过的头发,我站在浴室的喷头下面,摸着湿乎乎的头发,不敢相信头发怎么会变成这种质感,软得像绵羊毛,好像一碰就要碎了。

但执念就是这样,坚持有可能就要付出代价。头发健康的时候不以为意,直到重度受损,才发现把受损的头发吹干都是一件这么难的事,每一次吹20分钟才能吹得半干。

直到有次去理发店,造型师给我用了戴森的吹风机,10分钟,就把我那一头绵羊毛吹干、吹顺。于是我立马跑回家,把我之前买回来却被马女士“借”走的戴森给抢了回来,果然是患难见真情,差别一下就体现得一清二楚了。

戴森的吹风机一直是经典的黑科技。其实吹干头发无外乎两个要点:气流+热量。戴森之所以可以达到速干的效果,就是因为它的V9数码马达+AirAamplifier??气流倍增技术,让它能产生强劲均匀的气流(相当于传统吹风机的3倍),避免了传统吹风机因为气流不够,依赖提升温度干发,但同时,高温损伤头发的情况。

所以每一次用,我都可以很明显地感觉出来头发也没有那么干和毛躁。

甚至可以吹动遥控器

而且它有三款不同的风嘴。其中我用得最多的就是顺滑风嘴,顾名思义,它的主要功能就是吹干+顺滑。另一个造型风嘴,我偶尔心血来潮,会用它来做一些卷发的造型。最后一个扩散风嘴适合烫卷的朋友,可以让卷发维持得更加持久。

顺滑风嘴

扩散风嘴

装卸也很方便快捷

而且戴森吹风机直筒型的设计也比较便携,我现在即使是短途出差,也会把戴森挤进我小小的随身行李箱。

6.

看到这里,也许读者朋友们又要笑我文章中的“神转折”,从聊“入迷”,到聊最喜爱的吹风机。

但我想说,这两者真的有关系。

也许是认定了自己这辈子,都是这种对许多事情充满执念的人。失败都不怕了,没什么能阻挡我不停实践自己的执念。

被漂染坏了的头发,真的不能再糟了,但是最后还是能被我找到救世主,戴森的吹风机挽救了局面。想想吉诃德先生看武侠小说把一份家产几乎看光,还嫌不够,还要出去行侠,终于把一条老命也赔上。一个拥有执念的人,也会相信,去实践执念的过程,即使跌入谷底,仍然会起死回生。就算彻底死掉了,那这过程中感受过的跌宕起伏,也十足过瘾。

随意,我想就继续疯癫下去,继续毫无顾忌地“入迷”,继续实施每一份冲动的执念。

我从这样的生活方式中尝到了太多不同层次的美妙滋味,我不会掉头走掉。

留言和我聊聊你为哪些事物入迷过,我会抽一位朋友送出元购物基金。

在戴森官方渠道购买吹风机,

直降元,还是相当划算的,

点击下方小程序进入??

(完)

登机包,硬壳包,可以套在杆子上面,绒料很大,硬盘护照手机都放进去很方便。不会受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cyouhuo.com/jsyl/125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