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刚结束的世界杯抱石Meiringen站,又一次让观众们感受到了运动员的实力碾压。不少线路的设计令人印象印象深刻,可以说是即“传统”又现代!例如决赛中的男子二号线,这条线路的前半段有多种破解方式,可以是一个四连跳Dyno,也可以以非常有控制的纯静态方式。究竟哪种方式更高明呢?众说纷纭。 动态破解的TomoaNarasaki 静态破解的JakobSchubert 这个讨论不禁让人想起去年8月,发生在世界杯分站赛抱石项目最后一站决赛中的一幕:德国人JanHojer成为唯一完成男子二号线的选手,拿同样是一条跑酷风格的线路。这条线需要运动员在数个斜坡造型脚点上完成重心的移动,进行非常不稳定的三连跳动态动作。而同场竞技的千宗元、TomoaNarasaki等一般认为精于此道的日韩选手均未能完攀。 当时在评论席上的德国运动员AlexMegos被问到看到这样的比赛是否会让他想再次走上竞争场,他坦言:“老实说,我不是那种喜欢跳来跳去的人。” TomoaNarasaki在尝试男子二号线 “跳来跳去”的风格说的是在过去十来年国际攀联(IFSC)世界杯比赛风格的一个转变——转向更加迎合观众喜好的“滑板风”或者叫“跑酷风”。这种风格大量运用动态、猛烈的动作,并且把许多跑酷运动的动作元素放到抱石线路设计中来。 很自然地,伴随着这种风格的流行,与之相关的争论也不绝于耳:力求正统的老派们希望这项运动能忠于它的根源,而另外一些运动员和定线员则很享受这种新风格带来的趣味。这场辩论也波及到了攀岩爱好者和攀岩馆圈子,定线员也开始在岩馆设置这种大造型、新式动作的线路作为岩馆的比赛线路。但有些时候,这种风格也让一些岩馆会员感到不快。 野口啓代在在年AdidasRockstars(斯图加特) 攀岩比赛的定线是伴随着人工岩壁的发展而诞生的。成立于年的法国岩壁制造商Entre-Prise在已经世界范围内建造了超过多个攀岩墙,其中包括世界杯比赛场地,它也是美国世界杯比赛场地的唯一岩壁制造商。 EP在美国的营销总监是这么诠释比赛岩壁制造的:“从设计的角度来看,我们的愿景是使岩壁尽可能简单,就像创建一个空白的画布,让定线员在上面充分地发挥岩壁的创造性。”在此基础上,国际攀联认证的定线员用他们的技能来决定一个比赛的动态。国际攀联指南对定线中岩点使用的规定是:定线员在一场抱石比赛中必须使用至少个岩点,30个造型;在难度比赛中是个岩点和30个造型。 AlexPuccio在年世界杯Vail站赛场上 通常,每场国际比赛会使用三到四个品牌的岩点,由主定线员来核准主办方提供的支点造型清单。但是即便岩点的数量很大,但每场比赛的定线员数量很有限,线路变化也难免会产生重复,比赛运动员会越来越熟悉岩点和定线员的风格。 然而定线员需要打破这种局面,同时又不能让比赛选手们被关门(线路难度过高无人能爬)。理想的场景是每一场比赛都只有一名选手完攀所有的线路,其他选手的成绩都不同,呈梯度排名。所有的选手都不能完成线路注定是糟糕的比赛,而让所有人都成功完攀就无法区分谁是获胜者。另外,定线员还需要考虑速度因素。 千宗元在年中国公开赛(广州)男子决赛四号线上 年,国际攀联把每条线路的比赛时间从“四加”改为了只有四分钟,这让比赛的调度更容易掌控。然而比赛时间的削减影响了定线——定线员需要让参赛者爬得更快。此外,他们还必须设置能吸引观众眼球的线路,让观众明白谁在赢,其他的运动员需要做些什么才能赢。这是一个很高的要求,特别是考虑到世界杯超霸赛Superfinals规则在后就停止使用了。 “以前,岩点的类型让线路简单直接”,国际攀联线路委员会会长兼首席定线员PercyBishton这样说到。Bishton从年开始定线,那也是大造型点刚出现的时候。造型的生产和设计创造了一个全新的、更具想象力的定线风格。“没有支点,只是一些巨大的胶合板箱子,风格变得不那么明显,线路也对运动员提出了更多的身体要求。”Bishton说。 JanjaGarnbret在年世界杯南京站比赛线路上 “坡面的对抗型线路,更接近野外岩石上的攀爬,这种线路在竞技攀岩上也越来越多见。”这样的转变是因为定线员需要保持“领先竞技者一步”——定线员意识到如果他们只设定单一风格的线路,运动员会进行相应的训练,然后这些线路对于他们来说就都不是难题。因此,精英级别的线路设置从越来越难抓的点变成充满动态的跑跳动作。 AlekseiRubtsov在年AdidasRockstars(斯图加特) 在年多伦多世界杯抱石分站赛上,韩国选手千宗元背对着屋檐完成了一条大动态线路。当时他的腿几乎是横劈叉,两脚对撑在大造型上,双手抓在倒垂的点上,然后跳出大屋檐的同时身体做出一个度翻转抓住屋檐上的大造型。当他完成线路时,全场都沸腾了!虽然国际攀联并没有对观看不同比赛线路时观众的参与感进行统计对比,但也能发现大家对这种新颖的比赛风格反响热烈。 “似乎这种节奏快速、失误率高的攀爬更能让观众兴奋,相比较于动作缓慢、静态的技巧型线路,这种线路能让他们有更强的参与感”,世界杯老手AngiePayne这么说,“当然,比赛中当攀岩者成功平移过一块坡面或做出一个微妙动作时,也会营造很大的悬念。” 当被问及是否喜欢跑跳线路时,加拿大选手SeanMcColl说“那是一见钟情!”,McColl非常赞同在竞赛中引入更多的造型,因为“它创造了更好的线路破解思路”,但这并不意味着这是他唯一钟爱的线路风格,他觉得力量型攀爬仍然很重要。在的Vail分站赛决赛中,McColl卡在两个造型中,旋转度后做出一个劈叉,然后跳到夹角的一个站立点上。不可否认,这是一个极其精彩的攀爬,但我们也不禁想问,这还是攀岩吗? 「我们岩馆的会员希望通过训练提高他们在野攀中的成绩,在我们设计大部分线路的时候主要考虑力量耐力,线路需要有一系列越来越难的动作。攀爬这样的线路可以让攀岩者逐步进步,身心感到愉悦。一个快乐的攀岩者就是一个快乐的岩馆顾客。」 ——MikeBockino,FrontSLC.攀岩馆主定 美国FrontSLC.攀岩馆 「在岩馆,我不爬那种对于我的耐力和指力都没有训练作用的时髦线路,这种线路和野攀毫无关系。」 ——SteveMaisch,美国盐湖区知名攀岩教练 SteveMaisch指导学员的动作训练 「滑板风格的线路全看状态和手指摩擦力,在一般的岩馆环境,塑料点很快就会变热变滑,镁粉也变得无效。有些攀岩者似乎可以轻而易举地处理这个问题,另一些人则只能沮丧地去拉指力板了。」 ——PeterBeal,博尔德攀岩者,《Bouldering:Movement,TacticsandProblemSolving》书籍作者 PeterBeal在野外尝试一条高难度抱石线路 TheSpot岩馆的岩友觉得跑酷风的线路很有趣,有利于比赛成绩,但是这种跑跳的线路会妨碍其他攀爬者,特别是在岩馆攀爬高峰期。跑酷线路需要占8到15英尺的宽度,同时定线员要在大支点间留足够的空间让攀爬者可以做平衡动作、跑跳和对抗。 JackieHueftle在法国枫丹白露抱石 「美国攀岩竞技圈历来是遵循老牌的定线风格,这让美国竞技选手很难在国际上取得好成绩。国际攀联世界杯的传统也历来和美国比赛截然不同,它们有更高的难度墙、不同的支点和造型选择、更长的快挂、协调和力量并重的线路设计等等。美国选手早期在国际比赛中不太适应Slab平衡线,但是美国竞技圈也在进行调整。美国攀岩USAClimbing(USAC)在过去十年间组织世界杯Vail站抱石分站赛,USAC的定线员也在为泛美锦标赛定线,还参与同其他国家攀岩协会的“交换项目”。这让美国定线员把发展趋势和风格吸收到美国的岩馆中,让美国的攀岩队可以更好的训练以备战国际比赛。」 ——JackieHueftle,KilterGrips岩点合伙人和TheSpot美国攀岩馆主定线员 美国TheSpot攀岩馆 「即便已经发展了三十年,竞技攀岩仍在不断地变化。定线的挑战来自于许多因素,比如运动员快速进步的能力、越来越多的比赛选手以及大荧幕转播出现在攀岩运动中。每场比赛的主定都可以自主选择定线风格,完全可以混合各种风格的线路以求呈现更公平和平衡的比赛。其实并没有特定压力要求定线员定滑板风线路。年攀岩作为奥运会项目,定线趋势必然会有所变化,但也没有迹象表明那时就一定会是滑板风。定线趋势就只是一种趋势,对我来说,我尽可能逆势而动。」 ——PercyBishton,世界杯主定,英国ClimbingWorks攀岩馆合伙人 年的世界杯Vail站,Bishton作为主定线员,他给到定线团队关于决赛的指导意见是“不想要跑跳风格的动态线路,因为我觉得这种线路太多了,已经很无趣了”。 世界杯Vail站线路 不过,坚持老派的硬实力比拼型攀爬也可能走入瓶颈。年代的自由攀岩者(非器械攀岩者)都避开仰角的宽缝线路,直到RandyLeavitt和TonyYaniro发明了以其名字命名的“Leavittation”技巧才打开了传统攀的新局面。还有,早期在HuecoTanks的抱石玩家们只爬小扣扣指力线,这让他们错过了对抗风格线路流行的时代。因为这种线路上没有可以下拉的点,看似“不可爬”。 设置和破解创造性的线路可能会持续突破这项运动的极限。捷克攀岩者AdamOndra此前在挪威的Flatanger完成了一条最新的5.15D难度的线路。这条取名为“Silence”的线路的难点有个头朝下的脚尖勾点动作。他说:“竞技线路的风格越来越走向动态大力量和协调能力,在野外攀岩中几乎不会用到这些。野攀和竞技都需要的能力可能是身体灵活性和勇于冒险。” 岩点招人啦~~~ 我们正在寻求更多元化的户外玩家 攀岩、登山、滑雪、赛艇 如果你了解以上任意一项运动 欢迎来跟我们聊一聊 悄悄告诉你 有一整个月的户外运动假期哦! 详情戳这里 欢迎转载,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xcyouhuo.com/jsyl/10964.html |